中医治疗中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冷了要进补,但你知道该怎么补吗小心补错 [复制链接]

1#

中国人爱进补,这是个共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食养”的概念,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药、食”两用的处方达余首,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食治”专篇,而这些经典医籍的记载就为后世食疗、药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现在,似乎进补已然成为了国人的一种习惯,一年四季都很喜欢进补,特别是秋冬季节,不论是温补、热补、平补、凉补,就连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也喜欢没事就喝个鸡汤、吃个药膳、再加个温水泡枸杞什么的,好像吃了这些补类食物,就可瞬间补充体力、强健体魄。

但是,俗话说,“秋冬巧进补,来年能打虎。”一个“巧”字,折射出了进补的多重内涵。到底应该要怎样进补,才能让身体真正获得健康,让五脏六腑获得平衡状态呢?

没事别乱补,当心越补洞越大

药膳进补应该依据“寒者温之,热者凉之”的基本原则。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食用温补的药膳,有热象的人,应予以清热或平补、凉补。如体质比较燥热的人就不适合,平常容易口干舌燥、便秘、失眠的人,多是属于实热或者阴虚燥热的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再吃温补的药膳,无异是火上浇油,会让身体燥热情形更加严重。

此外,有代谢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过敏性皮肤炎、痛风等病症的患者,也不建议食用温补药膳;有高血压、中风病史的人,也不适合温补,以免造成气血上冲,血压升高;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进补时也应尽量少吃温躁的补品,否则容易导致排血量增加、延长生理周期。

而有虚、寒现象的人,才需要温之、补之。如舌边有齿痕、容易疲倦、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说话有气无力的人,大多属于气虚体质;起身容易头晕、脸色萎黄、偶尔心悸、经血稀薄而量少的人,大多属于血虚体质;又或者是刚刚小产或生产完需要坐月子的妇女,就可以选用温暖的食材和温性的药材,以温补的方式进补,不过,太燥热的药材还是尽量少用。

正确食补,补健康也补平衡

“进补”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阴阳平衡的概念,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以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就是针对自己身体的需求,来摄食需要的营养成分,改善身体亚健康的状况。

例如:一样是所谓燥热体质,体型壮硕有实热的人,比较需要一些凉性的清热食材或药材,如西瓜皮可以治疗热晕眩症等;但如果是更年期阴虚造成的虚热,通常会伴有皮肤、眼睛或口腔干燥的现象,此时则需要滋阴、热并上润燥,才会有效果,如果是阴虚导致的燥热,清热太过则有可能加重虚热起到反效果。

其实,现代人的营养已经很充足了,只要平常饮食选择新鲜、抗氧化、高纤的食材,并不需要特别进补。若偶尔觉得身体比较虚弱的话,可以用1~3钱补气的平价药材,例如黄芪、党参或茯苓,再搭配山药、鸡肉或鱼肉等食材炖汤,就可以达到不错的补气效果。

如果是更年期或身体有干燥等虚热现象的人,则可以酌加1茶匙枸杞、1钱麦门冬,容易出汗的人,可以再加一点五味子,产后或血虚的人,则可以加一点当归和熟地。

而,像什么十全大补药炖排骨或姜母鸭等热性药膳,比较适合在寒流来袭的时候,偶尔吃一顿暖暖身子,并不适合经常食用。

冬季补肾,多吃“黑”抗老、御寒

谚语有云,“立冬补冬补嘴空”,冬季进补除了可以对慢性病患者予以调治之外,对于年少者可助长发育,对中青壮年可以增强体质,对于老年人则可延缓衰老、保持健康。

肾为先天之本,从立冬起至立春之前的这段时间,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身体的新陈代谢相对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所以冬天补肾最合时宜。

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冬季在五脏配属中,内合于肾,在五色配属中,则归于黑,黑色独入肾经,能益肾强肾。许多黑色食材不仅营养丰富,且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海参、乌鸡等,当然也有些看起来不是黑色的食材,但其也有健肾、补肾的功效,像是胡桃肉、枸杞和山药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