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临床认证闲言 [复制链接]

1#

中医临床首要收集证候,收集了证候,方可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临床如何认证,传统中医世家传人王寻之老师积几十年临证经验总结道,“临诊之时,先集其证,判其主兼,治有次第,细虑标本,慎察正邪、真假,审慎处之,即或不中,失之亦未远也。”

甚为精当允洽,分享与各位参考

临床认证闲言文/王寻之

尝与某君,午夜话医,谈兴所致,成此认证闲言。并非周备,兴之所致耳。

01

临证一病,首为收集证候。证候之集,务必四诊兢兢,若徒恃一端,则义未透也,病未真也。斯四诊,缺一不可,医关人命,岂可马虎?

证候收毕,碎片联珠,乃当考其主证兼证,如何区分,联系若何。

主证之定,依某一辨证法,立其纲领,得其主脑,然后所兼可知之也。

兼证于临床,有必重视者,有可忽略者。

比如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握要营卫不和即可,然于喘家作,则必当加厚朴杏子济其危;当斯之时,但作桂枝证,则失之多也,此主证之外,兼证之所当重也。

设若柴胡指证,知病在半表半里之境,合少阳大意,则但见一证即可,未必悉具。盖三焦为包罗人身之大府,诸情相兼,其证每多或然。此诚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故主证之外,偶见兼证,可忽略而直入也。

02

病之标本,原本有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易之则也。素有旧疾,卒加为标,先治卒病,再疗本源。又有同见某病,证候轻重有别,又当细考,未可妄忽。

试析宋本《伤寒论》三条文: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与条,言太阳少阳并病,严禁汗下两法。

刺大椎,通督疏风散寒,刺肺俞,止咳化痰,并且,用太阳、太阴别通之理,肃肺气,以缓太阳之候。肝俞治颈项背,目眩,既遵厥阴为少阳之中见,又理别通于阳明,截断扭转,不使内传。

此用外治针法,削挫太阳少阳之病势,候其势退,则或用柴胡汤或用柴胡桂枝汤,乃可运少阳之枢,达太阳之表,和而解之。此又须标本兼重者也。

标本之义,犹有正邪之分,正气能支,径治其病,正气虚馁,扶正祛邪,此类例法甚伙,不必重复。

03

五曰真假。

病有真寒假热,比如发热头痛,脉反沉而体痛,宜四逆汤是也;伤寒脉滑而厥,此里有热,当用白虎汤。此又为真热假寒象也。

真假之处,大实有羸状者,攻之无妨;至虚有盛候者,救之宜速。

比如少阴病,口燥咽干者,急宜下之,此大实有羸状也;比如失血之脉,其势洪大,已亡之血,不可速生,欲散之气当以急固,故不惧大剂归芪,甚则参附,此至虚亦见盛候也。

斯时,单凭一脉,害人不浅。

04

六曰阴阳。

典型之阴阳,临床易辨,模棱之表现,每引人入迷途。

比如中宫积湿,其舌苔白滑垢腻,分辨甚易;设若胃中阴虚,火灼津液,发为假性白滑苔,斯时祛湿,祸旋至也;

又如金水六君,清燥救肺,临床亦多此类舌象,不济其阴,则发枯竭;

又有苔干舌裂之寒燥,因阳乏而舌如北国冻土,妄用清滋,危害立至。大剂回阳生津,始克有济也。寒热相兼难别,细看乌梅泻心。

05

故临诊之时,先集其证,判其主兼,治有次第,细虑标本,慎察正邪、真假,审慎处之,即或不中,失之亦未远也。

末流郎中曰:愚本庸陋,浅见供考,慧智贤达,望有教我,则幸甚!

I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王寻之,原文发表于“罾事物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