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木兰middot我越来越怀疑那些 [复制链接]

1#

这是栀子。

前段时间说了栀子鼓汤方。

希彦师在大医至简——解读伤寒里面,

将其方证归纳为:

心中懊侬(原本是“忄”加“农”,手机打不出这个字),虚烦不眠,胸窒身热,心中结痛。

今儿试药:栀子

自己不常用,但依稀记得它的样子。

栀子花嘛,香气浓郁。栀子即是栀子花的果实,形状小灯笼似的。去一家大药店买回这个样子的。去买药的人不懂药,三味药买回一样,其它两味没有。这样的渣渣只好凑合用。

三分之一熬出这样的汤汁。

关于这一味药。

《神农本草经》

是这样解读性味功效的。

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

是这样说的:其气微凉香,味苦;凉而香则能往表走,苦则往里走。

第一杯

很好闻也很好口感的香气,

甚至类似于某种茶的口感。

凉,没觉得。

不似薄荷或者生石膏入口能觉察出。

苦,根本就没有。

一杯喝完,仔细感受。

这个凉,胃才能感觉出来。

一丝丝的凉,甚至无法说它就是凉。

但也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

苦,真的没有!

第二杯。

加大剂量熬煮后取得。

半杯下去。香凉明显。

苦,还是没有,微苦?

似乎连微苦都没有!

凉,弥漫了整个腹腔。

但,真的没有苦味!

尝过一些药。

确信自己的对药物气味的把握不会错。

今儿这药确实没有苦味。

那么,这个苦味到底去哪儿了?

古人不会骗人。

骗人的应该是这药!

哪样的才是真正能治病的药?

这样的吗?

看着喝完了的杯子。

还是做了最后一次尝试。

喝下最后一点冷药汁。

然后,终于尝出一点苦味!

现在再来回想一下刚才的感受。

第一杯,热药,浓度低。

香明显,凉是入胃后才有一点。

第二杯,热药,浓度高。

香明显,凉入胃后非常明显。

口胸不觉凉,只在整个上腹腔。

苦,两次都没有!

药苦才往里走。

而这味药热药时没有苦味。

冷药才感觉出那么一点儿微苦。

这一点微苦能下到肚脐以下至曲骨。

栀子汤以清解上热为主。

栀子后世说它:利三焦湿热,清心火。

而今日之药,根本没有明显的味苦。

自然,便是药本身品质问题了!

就像用过三家的生石膏,

家家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

好在小时候偷喝过母亲做豆腐时的石膏水。

还清晰记得那个石膏水的味道。

还记得那个时候豆腐的味道。

如今,稀有了!

生石膏已经如此。何况这些药!

没有比较和亲尝,又怎会清楚地知道。

那么大的中药店,

又有多少药真得了天地精华而长成。

又有多少医师能知道所售的药好坏。

因为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反正,都这么干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