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人性的博弈,面对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人们总会深思熟虑、理性决策,但实际情况真能如此吗?
为什么许多人常常发现自己手里,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为什么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本市场,人们总感觉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在资本市场中会马失前蹄?
以下是投资决策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人性弱点,克服这些弱点,你就离成功投资获利不远了。
投资决策的13个人性弱点
1、损失厌恶:人们总是喜欢确定的收益,讨厌确定的损失。
假定你打开交易软件,发现上周投资的某只股票毫无征兆的涨得非常好,盈利超过50%(持仓成本为16元/股,现在涨到了24元/股),您会如何操作?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获利退出,落袋为安,部分老司机可能会选择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和部分利润,留着剩下的一部分利润在股票里,再博一把。
在这里,无论是全部卖出,落袋为安,还是部分卖出,收回本金,反应了人们在盈利情况下,对于风险(不确定性)的厌恶。
人们会一直保持风险厌恶吗?不一定!
还是上面的例子,假定股价不是大涨,而是大跌了50%,(持仓成本为16元/每股,现在跌到8元/股),您会如何操作呢?
心理学家发现,大部人会选择继续持有,等待反弹。因为此刻卖出,意味着浮亏变为实亏,这是一般人不愿意接受的,为了避免确定的损失,人们甚至变得更加愿意承担风险,持有股票,期待反弹。最后,盈利(赚元)带来的快乐程度要小于同等额度亏损(亏元)带来的痛苦。如此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散户手里的好票拿不住,烂票一大把。
2、禀赋效应: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给予更高的估值。
你有没有过和某只股票“谈恋爱”的经历?
人们爱上一只股票的理由太多了:它可能是自己人生中买的第一只股票,或者,自己或亲人曾经在那家上市公司工作过,对于那段光荣岁月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又或者,一直是某家上市公司的超级粉丝,觉得该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体验非常棒,也可能是自己最欣赏的大咖领导的公司或者推荐的股票,“大神,请带我飞”……
是的,人是情感动物,偏向于将感情与自己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连接,给予相应资产更高的估值。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问题不大,但是,当资产价值大幅波动时,禀赋效应使得人们因为感情的原因,不愿意及时止盈止损,最终承受损失。
3、代表性偏差:人们习惯于简单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新信息定论。
如果你听到某某分析师说“我认为股价下一步将会……,因为年的经济指标和现在相似,当时股价……”,听到这种话的时候,要小心了,这里可能存在着“代表性偏差”。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街头随机访问一些路人,问他们“到底是心脏病危险还是中风危险”,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如果他们身边有人不幸患上了心脏病,他们会说心脏病危险,而如果身边有人中风,则更可能说中风危险。
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医学家对大量的病例进行细致地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人们习惯于简单地套用过去的经验去预测未来。
回头来看前面分析师的那句话,年至今,虽然经济指标类似,但无论是产品规模、法律法规,还是监管态度、投资者的成熟度,我们的资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因为一些指标的类似,就推出股价会有相似的走势,这个结论的靠谱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
固然,从过去相似的事件中去总结归纳经验,是经济/金融学常用的研究方式,但结论的得出需要严格的论证、推导和检验。简单地通过套模板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待检验的。然而,你去翻翻券商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存在大量这样的语句,受过专业训练的分析师尚且如此,何况个人投资者乎?
4、控制错觉:人们惯于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的结果,其实却不一定。
假定你买了一张机打的彩票,我说2元转让给我吧,你可能毫不犹豫就转让给我了。但如果这张彩票不是机打的,而是你研究过往开奖情况,用心选的号码呢?你仍然愿意2元转给我吗?
理论上,两张彩票中奖的概率是一样的,精心挑选过的号码会让人有一种控制感,产生控制错觉,使得在你的心目中,那张精心挑选过的彩票会有更高的中奖预期和估值。
5、事后聪明式偏差:人们惯于充当事后诸葛亮。
如果你听到别人说“我早就说过……”,当心,你可能是遇到事后聪明式偏差了。
以下场景,大家可能都见识过:
某天,股票A大涨,有分析师跳出来,自豪地说:“我早就说过A股票会涨,请参考我某月某日的股评分析”,事实是,他同时推了股票A/B/C/D/E/F,股票A大涨,其他股票的表现却不怎么样,甚至出现亏损。更有甚者,当时,没有表态的分析师,也会觉得自己对股票A大涨进行了表态。
总之,人们会根据事件的结果,夸大和高估自己当初的判断能力。
6、确认偏差:人们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