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北京针灸的薪火相传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3/8/15 22:10:00

「本文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近日,医院王麟鹏教授对笔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北京针灸传承故事。王麟鹏从事针灸已近40年,40医院的中医传承,正是个*金时代。那时的老一代针灸大师,有的年富力强,工作在临床一线;有的虽年事已高,但仍在传道授业。

在针灸大师身边成长

现在,人们把针刺入穴的治病方法都叫做针灸。其实在中医学里,“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针”是将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的手法治病;而“灸”则是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来治病,常配合使用增强疗效,所以合称为针灸。

针灸的应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人的某些部位来治疗疾病。《山海经》里就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的记载。从那时起,针灸在我国一直延传,直至现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府把各自开门诊的中医们组织起来,在年成立了中医门诊部,即医院的前身,汇集了一大批享有盛名的老中医。

王麟鹏带着自豪语气回忆说:“医院针灸科有‘南陆北王’之称的金针王乐亭(即南有陆瘦燕,北有王乐亭),首届国医大师、创立‘针灸三通法’的火针贺普仁,管针贺惠吾,疗痛的夏寿人,善用经络的于书庄,察经辨治的王居易及现在80多岁仍在坚持出诊的‘针灸治神’周德安。既有宫廷御医,京城四大名医,还有师带徒的,中医各大流派一应俱全。”

王麟鹏刚毕业时,每天就跟着针灸大师们,看着他们运用手中的银针,为患者解除病痛。

大师的精神让他终生难忘

说起王麟鹏跟随最久的国医大师贺普仁,王麟鹏满怀敬意:“贺老的‘贺氏火针’是下了20多年的功夫才研制成功的。”

火针在我国自古有之,即将特定的针具加热后再刺到穴位上,对某些病证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条件所限,很难制作理想的针具,这门手艺近乎绝迹,医生手里几乎无可用的火针。

“火针”成了贺普仁的心事。他不甘心针灸的宝贝就这样失传,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尝试了各种针具材料和加热办法。巧合的是,贺普仁的一位患者是首钢的一位师傅。得知老人的心事和试验后,他非常感动。在他的帮助下,最后选定了耐热度高的钨丝做火针原材料——“贺氏火针”终于做成了。多年后,据王麟鹏带领针灸科做的测试显示,贺普仁用的火针,钨的纯度达99%。

从那时起,贺普仁几乎天天都用火针为患者治病。所用之处,都收到了比普通银针更佳的效果。像贺普仁这样的独门绝技,在当年的老中医里,还有很多。

虽然老中医的绝技让年轻医生很是钦佩,然而,刚开始跟随大师学习时,最先打动年轻人的还是老中医对待患者的态度,对患者的负责精神,让王麟鹏那一代年轻的医生从心底受到触动,并深感敬佩。这也成为他们今后倾尽全力将中医针灸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动力。

贺普仁大师的心愿

王麟鹏感慨地对笔者说:“老一代针灸大师在言传身教中的无私奉献是我们传承的根本。”

他回忆起贺普仁“传书”的一段往事。“贺普仁大师是我国针灸界读书最多的人,也是我国针灸藏书第一人。他见到古针灸书,必买回家。仅针灸古书的藏书,贺老就有多本,比图书馆都丰富。”

就是这样一位针灸藏书大家,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遇到的一件事,却让他深受刺激。

那年,贺普仁应邀前往日本为一个患者诊病,其间有位来看望他的朋友送给他一本书,是日本出版的针灸典籍系列丛书中的一卷。原来,近二三十年,日本对于中医古籍,特别是对针灸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有关出版社更是从世界范围内访求针灸古籍,已先后整理出版了十多批多种类针灸古籍丛书,几乎全是中国已经失传的重要医籍或版本。

这件事让贺普仁深感焦虑。在我国历史上,针灸虽有过里程碑式的著作,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帝内经》、晋代的《针灸甲乙经》和明代的《针灸大成》。但从明代之后的数百年间,我国却再无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大型针灸典籍出现。近代针灸古典书的佚失较为严重,现存针灸古籍分布零散,如不及时系统整理,还将有进一步佚失的危险。

我国是针灸的发源地,应当尽快把现存的针灸古书汇集起来,出版一套我们自己的针灸大典。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贺普仁就一直有这样一个心愿,他想将他个人收藏的针灸古籍系统地整理和收录,把我国针灸的瑰宝传承下去。从日本回来后,贺老的这个念头更加强烈了。

王麟鹏回忆说:“最初,我和许多医生都觉得这是个大工程,以医院现有实力是很难完成的。这些古书很多连标点符号都没有,对现代人来说,如果没有深厚的古代汉语基础,阅读一遍也是很困难的。”

贺普仁利用一切机会四处奔走呼吁,终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响应。5年底,在北京市*府、当时的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医院为总设计单位,出书项目终于启动。王麟鹏和近百名具有针灸医史文献、医史知识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加入了这个工程。医院、中医科研院所等也纷纷加入了出书的行列。

填补了我国数百年的一项空白

历时七年,年12月,我国第一部明清针灸古籍丛书《中华针灸宝库·贺普仁临床点评本(明清卷)》终于诞生了。它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数百年内大型针灸典籍的空白。

此套丛书约万字,共收录明清时期针灸古籍97册,其中48册为首次整理。按原书成书时间分为明、清两卷,每卷15分册。书中配有经络腧穴等图约幅。

此书的一大特点是把古籍分为原文和点评两部分,其中原文部分将各刻本、抄本、稿本古籍全部点校为横排简体,书中插图全部重新描绘临摹,对原文的脱漏也进行了订补,点评部分则对所收书籍的版本、作者及成书背景、内容构成等,从当代临床应用的角度进行了评价,这样不仅将我国古针灸的理论和疗法传承下来,也让这套丛书成为指导当代针灸临床医师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书中还收录了多部孤本书籍,如贺老收藏的明代古籍《针灸秘法全书》属首次整理发行。

让针灸瑰宝代代相传

在医院,藏有一张特殊的“院谱”。“院谱”是由密密麻麻的人名组成的,上面写满了每一位名老中医和他们所传承弟子的名字,记录了几代中医传承的排序和历程。

在这张图谱里,王麟鹏正是位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传承”二字在他的心里也一直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王麟鹏深知,要想把老先生们的宝贵经验总结下来,形成系统完整的学术理论和技能,让中医针灸瑰宝能代代相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改革开放后,中医发展很快,针灸也迎来学术研究和传承相结合的春天。他们将研究方向首先放在了“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在*帝内经中曾有记载,即用针具或刀具刺破人体的特定穴位和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进行治疗。“在临床中,在治疗急性期中风患者时,老中医也常用放血疗法。但放血量的多少,年轻的医生却很难掌握。”王麟鹏回忆说,“我们对患者的出血量和疗效反复比对摸索,再借鉴现代科学中的实证导向,终于得出了一个正确的临界值。此项研究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成为北京市科委医疗领域十大实用技术之一。”

这个研究的成功,给了他们很大的激励。在后来的“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他们也做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

他们深入研究承继贺氏针灸三通法理论体系,据此制定了火针国家标准;拥有了贺氏火针疗法、王乐亭中风十三治、金针透刺等多项独具特色的专科技术,年门诊量15万人,并开设了头面痛、失眠、耳聋耳鸣病、中风病、下肢静脉曲张、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类病、针灸降脂等专病专症门诊。

最近,医院成立的针灸中心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协作组组长单位之一,以“中风十三治”与“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中风病技术”为基础,创立了一整套治疗方法,作为中风病的“治疗指南”,医院推广应用。

“现在,我们针灸科大夫每人一根火针,几乎每天都要用。我们已将‘贺氏火针’治疗范围扩大到治疗多种疾病,如静脉曲张、偏头痛等。”王麟鹏作为针灸研究学者,还在国际著名刊物《Pain》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大陆作者疼痛临床研究的首篇学术论文,该论文被Facultyofmedicine(千名医学家机构)所收录,为中国大陆学者针刺研究进入F的首篇,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针灸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刘思慧)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针灸的薪火相传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