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祭祖
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也是人们对已故亲人表达哀思的一种形式
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以促进家族成员乃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习俗
01扫墓祭祀
清明扫墓表达了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对先人的缅怀。古时候,焚香烧纸是人们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法。但是,现在焚香烧纸等传统祭祀方法太危险,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
森林火灾猛如虎!
所以,
清明祭祀千万种,
文明缅怀放心间。
祭祀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一年一清明,
一岁一相思。
小明再次呼吁
文明祭扫!
02插柳
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纪念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焚烧的柳树竟然死而复生,当下便将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折下几枝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从此以后群臣纷纷效仿,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03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古时候女性是不能随便外出的,只能借此机会出门踏青。踏青也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源自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04放风筝
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是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古时候有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风把风筝吹走,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0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较快。因此,就有了清明植树的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户外活动,这些事情必须要重视!
每年清明扫墓、踏青之后,
总有一些人会出现身体不适。
那么,
清明到底还能不能“清明”?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六个防”得做好!
防过敏性疾病
春季百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充斥着过敏物质,极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生鼻塞、打喷嚏、鼻腔以及全身发痒,皮肤出现皮疹及风疹块;严重者还会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
因此,为预防口唇干裂、花粉过敏及哮喘性疾病,有过敏体质的人到野外扫墓、踏青应戴好口罩、墨镜,必要时可带上抗过敏药品。
防虫咬性疾病
到野外扫墓、踏青时还要小心草丛中的恙螨(恙虫幼虫),一旦被恙螨叮咬,就可能感染上恙虫病。还有红火蚁!!
恙螨
红火蚁
为预防虫咬性疾病,应避免深入草丛,最好穿着长袖衣裤及长靴,束紧袖口及裤脚口,以避免皮肤暴露。
防感冒
清明节前后的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孕妇、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自身抵抗力差,容易遭受风寒侵袭。
因此,扫墓、踏青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防食源性疾病
外出踏青饮食需谨慎,注意饮食卫生、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应到有卫生许可证的正规餐馆就餐。
野外就餐最好携带有密封包装的食品;打开包装后的食品应尽快吃完,不食用腐败变质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和饮品。
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防旧病复发
春季是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有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的人,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度劳累或伤心,否则容易诱发心梗或中风。有精神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心理调节,防止新疾和旧病复发。
防火灾、烧伤
烧纸是扫墓时很多人都会采取的一种凭吊方式,但春天干燥多风,这样做很容易引发火灾或被烧伤。其实,与烧纸相比,买一束鲜花敬献给逝去的亲人,既环保又无污染,还能预防烧伤的发生,是一种更好的表达思念的方法。
编辑:香洲君
来源:文明珠海、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促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