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长青街,提起李齐珍照顾瘫痪女儿和中风丈夫的事迹,没有人不佩服的。身材瘦小的她总是笑呵呵地与人交道,很少提及自己的不易。
村里问她有啥困难需要解决的,她也只是说:“大女儿长期卧病在床,家里被褥换得太勤,如果有不用的旧被褥,能不能留给我。”
孝老爱亲,家中另外四个孩子在母亲言传身教下,从小便知道心疼母亲,分担家务帮忙照顾大姐,他们商定要继承母亲树立的好家风。
坚持34年只因为“她是我女儿”
74岁的李齐珍每天清晨5时起床,先帮中风偏瘫的丈夫穿衣洗漱,然后提着菜篮子上街买菜。
从菜市场回来,连忙给全身瘫痪卧床已34年的大女儿徐锦云翻身擦洗。为了防止生褥疮和肌肉萎缩,还要对女儿的四肢进行按摩。
随着年岁增加,李齐珍身体明显走下坡路,去年因为胃病住了5次院,护理女儿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丈夫徐治林坐在轮椅上看着李齐珍一个人忙前忙后,瘦小的身躯翻不动女儿瘫痪的身体,只能干着急,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
李齐珍把做好的早餐端上桌让丈夫先吃,自己给大女儿喂完饭后再吃。
照护瘫痪女儿的日子,李齐珍已经度过了34年;最近15年来,她同时还要照护中风的丈夫。别人赞她了不起,她总是笑说“她是我女儿”。
只身踩三轮将瘫痪的女儿拉回家
年夏天,大女儿徐锦云18岁,十分懂事顾家。用自行车载上两个大筐,把自家种的瓜运往20多里外的汉口水厂去卖,以补贴家用。返程时突遇暴雨,回家便发高烧,继而陷入重度昏迷,医院一度下了病危通知。
主治医生告诉李齐珍,高烧让徐锦云的大脑受到严重损伤,状况与植物人相同,劝她放弃治疗。
李齐珍怎能丢下女儿不管,她精心护理,不停地跟女儿说话,讲故事……过了一个多月,女儿睁开了双眼,身体逐渐有了反应,并且有了模糊的意识。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花光了东拼西凑的多元钱。无奈的李齐珍和丈夫只好将女儿带回家,自己来进行康复治疗。
那天下午,丈夫在农场基建队走不开,李齐珍借来三轮车,一个人从下午两点钟踩到深夜,终于将瘫医院拉回了家。
丈夫中风她一人照护两个病人
李齐珍和徐治林均在河南商丘长大,年,徐治林用一套新衣服作为聘礼娶了李齐珍。徐治林的父亲是东西湖围垦的第一代移民,小两口婚后不久便奔赴东西湖吴家山农场参与围垦建设。夫妻俩承包了20亩地,不仅能吃饱,还有余粮卖。
大女儿重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徐治林在队部基建队拼命干活,为的是多挣些钱养家糊口和还债。李齐珍天不亮就出去忙农活,以便下午早点回家照顾女儿。她每天早晚都要清理女儿床上的卫生,然后给女儿按摩。
祸不单行。年,60岁的徐治林中风了,李齐珍从此要照顾两个病人,很多人以为她坚持不下去了,她却说,我还能动。就这样,又艰辛地度过了15个春秋。
4个弟妹一直帮父母照顾大姐
看到父母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大姐,徐锦云的4个弟弟妹妹比同龄孩子早熟,尽力分担家务活。
老四徐云英回忆,当时父母经常不吃早餐就出去工作。家里地多,二哥和三姐放学后,都去地里帮忙干活,尽量让父母多歇息一下。逢年过节,有一点好吃的,弟妹们也都让大姐先吃。徐云英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姊妹已经商定,等父母都百年后,会一起来照顾大姐。
说起自己的几个儿女,李齐珍觉得很满意,“孩子们都不错,他们很心疼我。”最让她高兴的是,两个儿媳不仅没有嫌弃病人,而且主动加入照护的队伍。
艰辛的生活没有磨灭李齐珍乐观的天性,每次农场搞活动,她都会上台唱一段豫剧,赢得一片喝彩。街坊四邻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对她家的情况太了解了,谁也不会相信,她的家庭遭受这么大的不幸,她能坚持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