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秋分已过,马上就是寒露霜降了,全国很多地区天气开始逐渐转凉。
我们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是收藏的季节。
然而秋冬季节也是脑梗高发季节。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有人说一种解释是,由于冬天身体内的阳气被收藏起来了,血液的运行是依靠阳气来推动的,外面的阳气少了,血液的运行也就减慢了。
于是就容易形成瘀血,如果瘀血堵住了脑血管,就形成脑梗。
这种观点,我并不赞同。
为什么?根据《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的理论来讲
虽然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阳气收藏,并不等于体外的阳气少了,只要水中阳气充足,木气疏泄有力,怎么可能出现阳气不能推动血行呢?
除非水中阳气不足,才是真正的阳虚。
更何况,一年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天也有生长收藏化,甚至一呼一吸也有生长收藏化。
所以说,上述观点不值得推敲。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季节变化,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中气健旺,四维升降的反应能力就会增强,中气衰弱,则反应能力减弱,当遇到天气骤变时,特别是遇到寒冷刺激时,血管就会持续性痉挛,继而引发脑血管疾病。
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元气衰退,阳气不足,不能敏感地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
所以,此时容易发病。
故此季节适当进行调理补元气,对防止脑血管疾病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秋冬季节如何预防脑梗,这三点要牢记:
第一点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好血管是预防中风的关键因素。
不要在寒冷的地方暴露时间太长,要注意保暖。
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酒烟的控制。
第二点
就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一些能导致血管损伤的疾病,要及时治疗。
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心脏病等。
注意,不能随停药。
第三点
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它是我导师田时雨教授教我的方法,就是在季节变化时期,可以预防性服一疗程中药。
我导师过去都是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因为年老以后元气大减,气滞血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
此时通过服一个疗程中药,就象是给用完了的燃气瓶填加燃气一样。会使你来年气血流畅,精力充沛。
这可能是因为冬藏缘故。
又因为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服用后就不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
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吐语困难不畅,流口水,小便频频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汤组成:
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黄芪是补气要药,所以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以令气旺血行,去瘀通络。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关于次方的详细介绍,往期文章中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主页查看)
注意,此方有一个例外,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最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有缘者可以点赞收藏,或者转发给自己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