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钥匙,也是打开老百姓心门的钥匙。我拿在手里,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责任。
人物小传
严正,年出生,年入党。年参加工作,现任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家庭医生,上海市首批家庭医生。他26年扎根社区卫生服务一线,赢得病人和家属的一致赞扬。他率领创新工作室团队不断探索,为社区卫生事业改革作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感动上海”十大年度人物、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全国最美医生、全国十佳全科医生、上海首届“医德楷模”等荣誉。
■本报见习记者王宛艺
“钥匙医生”严正每天都很急。早晨7点30分准时出诊,随后的一整个上午,他骑着“小电驴”跑四五户人家,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午吃两个包子。下午2点一到,他又匆匆挎上包、戴上头盔继续出诊。哪怕下班也不得闲,“说好的,要给一户患者上门送药”。
这是严正寻常的一天。二十六年来,除了值守门诊,他就是这样走街串巷,每天至少跑40公里。
严正节奏也很慢。在老人跟前,仿佛“时间花不完”。为了寻找患者病因,他花费大量时间观察老人的作息习惯,从中寻找蛛丝马迹;为了让独居老人得到宽慰,他又像子女一样蹲在床前,握着老人的手唠家常。
这样一位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家庭医生,老人视他为亲人,算好他上门的日子,一早起来等他;居民老远见了他,人还没到跟前就喊一声“严医生来啦”;左邻右舍都亲热地唤他“钥匙医生”——在他手里,曾有51把钥匙,可以随时通往51位老人家里,为百姓上门看诊。年5月,这51把钥匙的复刻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现在,钥匙数量在变化,但严正的想法没变:“这些钥匙,也是打开老百姓心门的钥匙。我拿在手里,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责任。”截至去年底,严正累计门诊13万余人次,上门服务4.9万余人次,建立家庭病床余张。
“一想到老人们在家盼着我,就必须接着干下去!”
回想起年轻岁月,严正说,入职的第一天,他就被“围观”——“镇上来了个大学生”。上世纪90年代,这位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医院的“稀缺货”。
入职不到一年,医院就找到了新“发力点”:为满足社区居民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需要,医院于年底开设“家庭病床组”,严正成为上海市首批家庭医生。一年后,他担任家庭病床医生组组长。
就这样,20岁出头的严正每天挎着包、骑着自行车,开始了“连轴转”的日子。挎包是个小型医疗工具箱,里面有血压计、听诊器、针灸一次性用针、酒精棉球,还有化验单、治疗单、处方单等,根据走访的病人情况,有时还会带着血糖仪和便携式心电图仪。
无论刮风下雨,严正都要出诊。有时因为急着赶路,经常“连人带车摔一身泥”,眼镜碎了好几副。但“年纪轻不怕出力气”,严正这一守,就守了26年,光是自行车就骑坏好几辆,后来又换成“小电驴”;这一守,也打开了老人的心门,“我就认严正这人!”
“一想到老人们在家里等着我、盼着我,就觉得必须接着干下去!”严正服务的家庭病床患者平均年龄80岁左右、多为脑梗或中风偏瘫等卧床不起的老人,还有冠心病、糖尿病患者,以及独居孤寡老人。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时大半夜一个紧急电话,他就立马赶到居民家中。
年,严正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精进医术、夯实本领。曾有老人夏天胃口不好、睡眠质量差,老人不以为然,但严正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他症状,发现老人可能患有心衰。由于早发现、早治疗,老人的病情得到缓解。也有老人因为腰疼,误以为得了大病,郁郁寡欢。严正观察其生活习惯后发现,腰疼是由于久坐看电视造成的,老人多站起来走走,就可以恢复健康。“老人就像孩子,需要通过正向的心理暗示鼓励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是患者,是朋友,也是亲人”
十年前,刚开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