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寒化热化。太阳在经有三个重要的处方:麻黄汤、桂枝汤和小青龙汤,如果算上太少两感证是四个方。
一、麻黄汤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因为麻黄定位在风府穴,所以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本证,只要见到头项强痛就可以用麻黄。麻黄证的人,有一个特点是喜欢戴帽子,一吹风后脑勺就疼。这种人常常有颈椎病或者有寰枢关节的问题,感冒后多头项强痛。对这种疾病推拿可以发汗,针灸也可以发汗,所以太阳病发汗既可以用麻黄汤,也可以针刺。麻黄含伪麻黄碱,桂枝是一个解热镇痛药,麻黄配桂枝相当于伪麻黄碱加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西药康泰克。另外,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很多西医加5mg强的松缓解感冒症状。感冒以后容易咳嗽怎么办?再加杏仁或止咳片。西医治疗感冒用伪麻黄碱加阿司匹林,加泼尼松,加去咳片,中医的麻黄汤就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黄汤证不咳,仍可用杏仁,这属于截断法,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解,下传就咳嗽,所以可用杏仁椴断。太阳病,项背强几儿,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桂枝加葛根汤的组方就是葛根汤,因为里面有麻黄。接下来就有争议了,林亿校注《伤寒论》的时候就说“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汗出恶风,不该用麻黄,桂枝加葛根汤应该只加葛根,不加麻黄。大家注意一个字;“反”汗出恶风。原文不是“太阳病,项曹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而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反”字,如太少两感证的“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意思一样。因为阳虚,太少两感证应该体温低,不该发热,如“反发热”,就由麻黄附子甘草汤变为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说“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梧蒌桂枝汤主之”,桂枝证是浮、缓、大脉,不应该是沉迟,“脉反沉迟”是栖夔桂枝汤的独证。而这
里讲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林亿提出是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可是原书有麻黄,我的经验是可以用麻黄的。因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只要出现头项强痛就可以用麻黄,但是桂枝加葛根汤中麻黄的量不宜大,量大容易导致心悸。括蒌桂枝汤治“身体强,几几然”,不加葛根,而加天花粉,这和桂枝加葛根汤不一样。如果患者汗出恶风,应该用桂枝加葛根汤;如果脉反沉迟,应该用梧蒌桂枝汤。项背强几几,还有一个类证,“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也就是苓芍术甘汤。一是头项强痛,一是发热无汗,一是心下满痛,一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说明是饮证,饮邪阻碍太阳膀胱经的气化,出现头项强痛,方中的芍药入膨脉,又能利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区别,无非是把桂枝换成了芍药,多了生姜和大枣。麻黄汤证化热怎么办?“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麻黄汤类方伴有烦躁的要加石膏。“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即桂枝证是不可服大青龙汤类方。如果麻黄汤证人了阳明经,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时要用麻杏石甘汤。由此可见,麻黄汤证出现化热时用大青龙汤,这时候麻黄汤证未解,仍然脉浮紧,发热恶寒,伴有烦躁,不汗出。如果已经转阳明,麻黄证解,“汗出而喘,无大热”,与麻杏石甘汤。为什么“无大热”?因为如有大热单用石膏的退热作用不强,需要配伍其他药物,如白虎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就是说太阳病如服桂枝汤后反烦不解,说明有寒邪,应该是麻黄证,可先刺风池、风府解寒。寒解后如还有桂枝证,可以用桂枝汤。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虚人外感时用桂枝汤不解,说明这个虚人还有寒邪,但是他不能够耐受麻黄汤,怎么办?因为麻黄定位在风府,所以可先刺风池、风府,然后再用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