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影像科
这里是一个黑白世界,一张张黑白胶片和一帧帧无声图像,印证着来自身体肺腑的细微变化和重要信息;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医疗团队,几乎每个人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读得懂黑白世界的特殊语言,揪得出各种病灶的细微变化;X线、CT、MRI是整个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架构,这里并不是临床第一线,但是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都需要他们的强大支持......医院医学影像科。
医院医学影像科现有医学影像诊断及专业技术人员2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医师12人,技师2人,护士3人。
科室设备先进,拥有西门子光子炫速双源CT、西门子1.5T核磁共振、西门子16排CT、西门子悬吊DR等大型设备。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尤其对心脏疾病(先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塞)、胸部疾病(肺炎、肺结核、肺癌)、腹部疾病(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神经系统疾病(脑梗塞早期灌注显像、脑出血、脑肿瘤)、骨骼系统疾病(颈腰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常见病、疑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该科炫速双源CT双能量上腹部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获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二奖等。
这里能做哪些检查?
医学影像科诊断疾病的范围有:
目前科室除常规开展全身各部位数字化摄片以及常规的全身CT和MRI等检查项目外,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精细化的影像检查项目,包括:肺部CT低剂量检查、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全身各部位血管CT成像、颅脑CT灌注成像、双能量CT痛风石识别技术、气道和消化道仿真内窥镜成像、全身骨关节三维成像、磁共振磁敏感成像、磁共振胆系(MRCP)、泌尿系水成像(MRU)等。
1
阅片无数,从上千张影像中探寻病魔“珠丝马迹”
到医院看病,用到DR、CT、MRI、超声、DSA等辅助手段再常见不过。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诊断领域是的重要学科,不仅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科学、直观的依据,还可以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医学影像学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少人以为这些辅助检查多依赖先进的医疗设备,却少有人想到一张张看似简单的报告单背后凝结着影像学医师无数的心血。终日在电脑前进行读图和数据分析,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
医学影像科的工作量非常大,医学影像科主任高成福介绍说,腹部磁共振平扫加增强扫描层面多达数百幅图像,而下肢动脉CTA扫描图像达多幅。为了让患者尽早拿到准确的结果,医学影像科报告室的十几名医师早上7点半上班后一刻不停地进行解读,在这里加班加点是常态。尽管很累,但能让患者早点明确诊断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发挥特色影像学检查优势,做临床医生的“眼睛”
近年来,随着疾病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辅助检查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购进了牡丹江以东地区唯一一台西门子光子炫速双源CT,该设备为目前全球最高端、最先进的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机,具有冠状动脉成像、脑动脉成像,血管曲面成像、高分辨率成像、多重三维成像等优势,可通过对人体进行多方位、多期相观察,获得不同部位的解剖数字图像,提供病灶的部位、结构、毗邻关系及生理病理等信息,以早期发现微小病变,定位准确、无创伤。
55岁的王先生最近发现自己运动后常常感到胸闷和憋气,有时还持续疼痛5分钟左右,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异常,医生建议行心脏冠状动脉CTA(CT血管造影)检查。
王先生听说CT检查心脏还需要平静一会儿,控制心率才能检查清楚,可自己现在心里忐忑紧张,怎么检查呢?影像科医生向他解释,双源CT主要用于心脏的扫描,其扫描和图像采集速度更快,避免了患者的心率过快、不规则和屏气困难而对心脏成像的图像质量造成影响。王先生听后放心地做了检查,结果提示:前降支轻度狭窄。
结合影像,临床医生为王先生制定了药物治疗方案,建议定期复诊。经过半个月的药物治疗后,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据医生介绍,双源CT的检查范围不止冠心病,还可以测出脑血管、肺动脉、大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情况,通过薄层扫描,发现微小的肿瘤,对骨关节、肾结石、胆结石等细微的病变都能“明察秋毫”。
不限于只做“看片子的人”,病灶无处逃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CT、磁共振等大型放射诊断设备的出现,使影像科医师有了自己的“诊断利器”,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在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设备再先进,也无法直接告诉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还是需要我们影像科医生凭知识和经验来解读。”
不限于只做“看片子的人”,在做好临床医生“眼睛”的,为后续治疗分忧。医院医学影像科结合多年的经验,发挥不同诊断方式优势,在疾病的诊断方面也逐渐摸到了一套自己的思路。
年10月,一位70医院CT检查被告知患有胰腺癌,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他又在家人的陪伴下赶到医院进行检查,磁共振显示,其影像表现特点并不支持胰腺癌,影像科团队又从头分析图像,最终给出了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一段时间的对症保守治疗后,老人完全康复。
图像传输(PACS)系统,方便医患双方
为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就诊流程,医院数字化医疗服务水平,近期,医学影像科图像传输(PACS)系统投入使用。
医务人员可在第一时间方便、迅捷地查阅病人的影像及诊断报告,使医生突破胶片的局限,及时对病人的影像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和观察,以便得出更准确的诊断,也优化了病人就诊流程,极大地缩短了病人就诊时间。此外,PACS系统还能通过Internet传送数字化影像,实现远程影像会诊。以光子炫速双源CT为例,它的功能十分强大,其检查后的数据量也很多,但一张传统的胶片只能记录部分信息,有些特殊功能通过胶片无法实现,只能通过网络系统传输。PACS系统上线后,实现了患者检查信息的传输与共享、胶片的集中打印,并为以后报告及胶片的自助打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系统真是方便,以前做检查、等待报告和取报告都要花不少时间。现在检查完医生马上就能在诊断室看到检查结果了,真的很不错!”刚做完核磁共振的张女士激动地说。
编后语医学影像学评估判断决定着下一步的治疗方向,也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院医学影像科全体工作人员,致力于工作实践与不懈努力,从纷繁复杂的医学影像中,褪去疾病外部的假象,做出最准确地判断,让影像专业更好地助力医学发展、助力全民健康。
1
孙伟
编辑
石磊
图片
刘双
设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