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教授长期从事脑科学神经药理研究,本次报告为我们带来了组胺受体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方法,为中医药防治脑病与现代脑科学研究的融合提供借鉴,促进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以期阐明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科学内涵。
刘平教授立足于中医核心病因病机,强调中西医“病证结合”是两种医学思维方式的“交汇点”,以肝病治疗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西医病因病理概念体系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相结合,拓展了肝病治疗的优势领域。
彭清华教授以中医对几种常见眼病的治疗及研究为例,深入剖析了当前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并以干眼症、青光眼等典型临床案例探讨了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治疗眼病,凸显了中医在眼科疾病的治疗的优势。
许能贵教授致力于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创新地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创立了以“通督调神法”为主体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丰富了现代中医中风病的治疗。
李熳教授从针刺镇痛机制研究入手,介绍了团队目前在针刺镇痛的大脑神经环路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为完善针刺镇痛的理论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针刺镇痛在临床研究的推广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唐启盛教授围绕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认识,分别从西医和中医角度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介绍了在规范抑郁症中医证候学标准和制定中医治疗方案中所做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中医治疗抑郁症的诊疗规范。
刘玥副主任医师以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为切入点,阐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围绕中医药心血管循证研究提出了展望。
最后,分会主席田贵华主任医师总结发言,围绕高水平的中医药研究和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本次会议从脑病、肝病、眼科疾病、疼痛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情志病等几方面系统的梳理了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各位专家带来的精彩报告和展示的优秀学术成果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奋斗。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循证医学与中医药融合发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技术、理论,完善优化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方法,凸显中医在优势病种的疗效优势,有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