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治疗喘证哮喘中医辩证治疗
TUhjnbcbe - 2021/3/21 12:18:00
简答北京冻疮诚信医院治疗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2594.html

喘证,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则为虚喘。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喘证治法,可参见喘条。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基本概述:

古称上气、喘息。一般通称气喘。指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

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大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则为虚喘。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当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喘证治法,可参见喘条。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和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耸肩,鼻翼煽动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等可参考参照本辨证进行治疗。

病理病因:

1,外邪侵袭

风热或者风寒侵袭于肺,肺气雍实不利而发喘.

2,痰浊雍肺

饮食不节制而伤损胃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雍于肺,而发生喘促.

3,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上逆犯肺而形成本证.

4,肺肾虚弱

肺虚气失所主,肾虚气失摄纳,均可能导致本症状. 

中医治疗:

实喘

1、风寒袭肺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汤加减

2、表寒里热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于肺

治法清泻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4、痰浊阻肺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虚喘

1、气阴两虚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

2、肾不纳气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辨证论治:

1.实喘

风寒袭肺型

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宣肺散寒。

1.主方麻*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麻*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苏子15克,白前、紫菀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丸,每日2次。

(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淫羊藿30克,荆芥、紫菀、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痰热郁肺型

喘促鼻煽,咳痰*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干结。舌苔*腻,脉滑数。

清泄痰热。

1.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8克,*芩12克,*连lO克,栀子12克,浙贝母15克,北杏仁12克,鱼腥草30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热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药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瓜蒌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浊阻肺型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脉滑。

化痰降气。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葱《韩氏医通》)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紫苏子15克,莱菔子12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咳喘顺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贝定喘丸,每次丸,每日3次。

(3)牡荆油滴丸,每次~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表寒里热型

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脉浮滑。

宣肺泄热。

1.主方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麻*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芩12克,瓜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加麻*12克。

2.虚喘

肺虚型

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

补肺益气养阴。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参15克,玉竹18克,*芪15克,川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息喘丸,每次.2克(18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蛤蚧2只,高丽参24克,川贝母30克,金银花48克,*芪30克,阿胶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苏子各24克,茯苓、沙参、麦冬、白果各30克,米壳48克。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丸,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肾虚型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沉细。

补肾纳气。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参15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肾定喘丸,每次.5~2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

处方:人参30克,蛤蚧4对,三七30克,紫河车3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2)补肾平喘汤(陈超验方)

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炒紫苏子10克,地龙10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0克,灵磁石30克,乌梅15克,紫河车6克,桃仁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一剂。

经络养生,您身边的健康顾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喘证哮喘中医辩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