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位内经
一、素问·邃古纯真论
“邃古之人,其领会者……度百岁乃去。”
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治未病”摄生防病准则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摄生准则及其意义
3.“夫四序阴阳者,万物之根蒂也……坏其真矣。”
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格
2.“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壮火散气,少火盛怒。”
3.“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4.“病之始起也,可刺云尔;其盛,可待衰云尔。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气虚宜掣引之。”
四、素问·经脉别论
1.“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和“抱病起于过用”的理论主张
2.“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揆度认为常也。”
五、素问·太阴阳明论
1.“脾病而手脚不必”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2.“脾者土也,治焦点……不得独主于时也。”
六、灵枢·本神
1.由心“任物”到智“处物”的思想流程
2.“生之来谓之精……并精而相差者谓之魄。”
七、素问·盛怒通天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八、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九、素问·至真要大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吐逆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2.“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十、灵枢·百病始生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参以真假,大病乃成。”
十一、素问·热论
“治之各通其藏脉……可泄云尔。”
十二、素问·评热病论
“劳风法在肺下……伤肺则死也。”
十三、素问·咳论
1.“五藏六腑皆使人咳”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2.“肺之使人咳,何也?……乘冬则肾先受之。”
十四、素问·痹论
“凡痹之客五藏者……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十五、素问·痿论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故足痿不必也。”
十六、素问·异法方宜论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
十七、素问·汤液醪醴论
1.“神不使”的寓意及其临床意义
2.“平治于衡量……五阳已布,疏涤五藏。”
十八、素问·标本病传论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十九、灵枢·决气
1.“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认为一气耳……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2.“精脱者,耳聋……其脉浮泛,此其候也。”
第二单位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桂枝汤主之。”(12条)
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葛根*芩*连汤主之。(34条)
4.“太阳病,头痛发烧……无汗而喘者,麻*汤主之。”(35条)
5.“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条)
6.“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五苓散主之。”(71条)
7.“伤寒五六日,中风,来往寒热……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条)
8.“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条)
9.“小结胸病,正介意下,按之则痛,脉佻薄者,小陷胸汤主之。”(条)
10.“伤寒汗出解以后,胃中不和……生姜泻心汤主之。”(条)
1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条)
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条)
1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条)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条)
2.“阳明病,发烧汗出者……身必发*,茵陈蒿汤主之。”(条)
3.“三阳合病,腹全身重难于转侧……白虎汤主之。”(条)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条)
三、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眼花也。”(
条)
四、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条)
2.“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条)
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少阴之为病,脉藐小,但欲寐也。”(条)
2.“少阴病,始得之……麻*细辛附子汤主之。”(条)
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连阿胶汤主之。”(条)
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条)
5.“少阴病,下利清谷……通脉四逆汤主之。”(条)
6.“少阴病,四逆……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条)
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厥阴之为病,消渴……下之利不只。”(条)
2.“兄弟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条)
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条)
第三单位金匮要略
一、脏腑经络前后病脉证第一
1.“问曰:上工治未病……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2.“夫人禀五常,因风尚而成长……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3.“夫病痼疾,加以卒病,领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关节痛苦而烦……但当利其小便。”
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三、百合狐惑阴阳*病脉证治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各随证治之。”
2.“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百合地*汤主之。”
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寸口脉浮而紧……舌即难言,口吐涎。”
2.“诸肢节痛苦,肉体魁羸……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阴阳俱微……*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肺胀,咳而上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师曰:夫脉当取太甚不及……以其阴弦故也。”
2.“胸痹之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八、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病腹满,发烧旬日……厚朴七物汤主之。”
九、五脏风寒积蓄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肾着之病,其人肉体重……甘姜苓术汤主之。”
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问曰:四饮何认为异?……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眼花,苓桂术甘汤主之。”
十一、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丈夫消渴……肾气丸主之。”
十二、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久不愈,必致痈脓。”
2.“师曰:诸有水者……当发汗乃愈。”
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越婢汤主之。”
十三、*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脾色必*,瘀热以行。”
十四、吐逆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五、妇人孕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桂枝茯苓丸主之。”
2.“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十六、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两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十七、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妇人咽中倘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妇人脏躁,喜悲痛欲哭……甘麦大枣汤主之。”
第四单位温病学
一、温热论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依恋在表……必将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以此为辨。”
4.“序论辛凉散风……仓皇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恐其堕入易易耳。”
6.“若其邪不停在气分留恋者……不成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转疟之机括。”
8.“大凡主张,卫以后土话气……反致惊惶矣。”
9.“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10.“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以粪燥为无湿矣。”
二、湿热病篇
1.“湿热证,始恶寒……舌白,口渴不引饮。”
2.“湿热证,恶寒无汗……头不痛者,去羌活。”
3.“湿热证,恶寒发烧……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4.“湿热证,寒热如疟……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5.“湿热证,数往后脘中微闷……芦尖、冬瓜仁等味。”
6.“湿热证,初起发烧……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7.“湿热证,舌根白……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三、温病条辨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冬温、有温疟。”(上焦1条)
2.“太阴风温、温热……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4条)
3.“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可用清络育阴法。”(上焦11条)
4.“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连主之。”(上焦15条)
5.“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17条)
6.“头痛恶寒,身重痛苦……长夏暮秋冬季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43条)
7.“模样俱赤,语声重浊……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1条)
8.“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17条)
9.“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冬地三*汤主之。”(中焦29条)
10.“风温、温热、温疫……加减复脉汤主之。”(下焦1条)
11.“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连阿胶汤主之。”(下焦11条)
12.“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下焦12条)
13.“治外感如将……部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杂说)
在后盾答复“执医纲目”领取最新20版中医/中西医执业医考核纲目。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