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在普通人的眼中大多是闲适、轻松的,然而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位老人却在退休后在家义诊26年。
从60岁到86岁的上万个日夜里,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为赶来看病的病人免费看病。
这位受人敬佩的老人叫秦均天,医院院长职务上退休后,慕名而来看病的病人找到了秦均天看病,他把客厅改成问诊室,在家行医,26年间接诊6万余次。
秦均天的事迹像一缕春风吹进了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人们感动于秦均天老人的崇高职业精神,更对他的奉献精神感到钦佩。
然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秦均天老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一、中医世家
年,秦均天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区平望镇的一个中医世家。秦家世代行医,到秦均天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
秦均天的父亲秦东园在当时因医术高明,医者仁心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父亲医院,遇到家庭贫困的病人就不收医药费,悬壶济世,为一方百姓治病救人。
秦家家教严明,父亲从小就教育秦均天:做一个医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仁爱、正义的心。世代的传承在秦均天小小的心里也格外看重。
十四岁,秦均天开始正式学“望闻问切”的问诊、用药之道。
年解放后,父医院捐献给国家,继续在院内主持工作。
年,十六岁的秦均天通过严格的考核,医院作为大夫独立地为病人问诊看病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医院工作岗位上的秦均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治病救人。
对秦均天来说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学问那么博大精深,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有没有根除患者的病痛,自己他自己获得多少利益、名声、财富,他都是不那么在意的。
80年代,社会经济开始复苏,中医院里的风气也不像从前了,人们谈论的不再是药方,而是怎么赚钱,甚至有人想放弃自己的老本行做倒买倒卖的“万元户”了。
这时的秦均天已经作为医院的日常工作了。面对这些不良风气他坚持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比赚多少钱都有意义,并且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示范给周围的人医生职业的崇高和伟大。
然而,周围开始有人叫他“傻医生”,意思是他不知道用自己的专业和身份为自己多谋财路。
90年代初,社会风气开始浮躁,开始有患者家属偷偷地给医生塞红包。医院里发了文件明令禁止医护人员收受红包。这可触碰了一些人的利益。
有医生在背后嘀咕:“病人愿意给我们送红包是主动塞的,也不是咱们愿意要的。退回去病人还觉得你不愿意给好好治病,医患关系反而疏远了,咱们的秦院长简直是个猪头院长。”
不久,秦均天也听说了自己“猪头院长”的称号,他笑着不置可否。猪头就猪头吧,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哪怕是个“猪头院长”。
二、退休生活
年,60岁的秦均天到了退医院*委书记、院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一辈子勤勤恳恳、医者仁心,秦均天也觉得自己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以休息下了。
可是,在退休后的第一周,就有原来的患者找到了秦均天家里。这是一个慢性病患者来复诊,老人拉着秦均天的手不放,恳切地说:“我的命是您救回来的,给其他人看我不放心呀”。
秦均天看着老人的脸庞也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就在家里为他问诊起来。这么多年,他和很多相熟的患者处得像老朋友一样。听说秦均天退休的患者不断慕名来到家里,说他们只信任秦院长。
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秦均天决定在家里办个“家庭诊室”。他给诊室定了两条规矩:一是来者不拒,二是分文不取。
这两条看着简单,实际上实践起来非要非凡的仁爱和奉献精神。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来者不拒”的给病人看病已经很了不起了,为什么还要“分文不取呢”?周围的朋友有这样不解地问秦均天。
秦均天豁达地回答:“病人们本来就有疾病上的苦痛,信任我,来到我这个老头这里,我们老两口都有退休工资,足够我们生活了,我也不是为了赚钱给病人看病,因此就免去问诊费这一项吧!
什么傻医生、猪头院长,我现在已经是退休在家,就按我自己的规矩来吧!”
秦均天对病人的关怀与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着他周围的人。而家里变成了“医院”,每天病人来人来,家中的女主人会作何感想呢?
一般老人都喜欢自己的晚年生活清清静静,养养花、溜溜鸟,但是同样到了退休年纪的秦均天夫人顾蕴珠对丈夫的这个决定却是十分支持。
顾蕴珠退休前也是一名医护人员,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相识、相爱,在了解一年后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馨,顾蕴珠打心底崇敬丈夫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
当她听说自己丈夫“猪头院长”的称谓时开始也是十分委屈地为丈夫打不平:“什么时候,遵守原则、提倡奉献成了猪头了?”
后来看到丈夫不为流言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便慢慢地和丈夫一起看淡了这些讽刺。
“就让我们成为猪头夫妻吧”顾蕴珠豁达的和秦均天打趣道。对此,秦均天也十分的感动,二人伉俪情深,相互理解。
曾有人说,人世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难得的是遇到了解。这种“了解”在秦钧天和顾蕴珠身上有着淋淋尽致的体现。
退休后的生活虽然和原来预想的不一样,但是二人都安然自得,能把自己的余热发挥出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吃过早饭后,秦均天在客厅的桌前做接诊前的准备工作。顾蕴珠会打开院门,看到有等待的来问诊的人会问声“是来看病的吗?”
这声轻柔地问候一下为正因病情焦虑的人带来不少慰藉。她把病人引入客厅,在那里,秦院长已经准备好等待着病人了。
秦院长有口皆碑很大一部分是对待病人的态度非常的耐心和善。病人来到医生面前本来就带着病痛和心理上的不安,说话的时候难免颠三倒四或者主诉不清,秦均天总是能循循善诱的引导病人理清思路。
看过秦均天义诊的人会这样谈论他:秦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