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学习笔记之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之发病
TUhjnbcbe - 2022/9/24 11:59:00

病机,即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及预后等。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发病,是研究疾病发生基本机制的理论。疾病与健康相对而言,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就是健康,称为“平人”。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形与神俱,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是维持健康状态的基础。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即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包括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

2、正气的作用。一是抵御外邪,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必然会与之抵抗,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以入侵,故不发病。二是祛除病邪。三是修复调节。四是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3、正气与发病。正气的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和内在根据。一是正虚感邪而发病(抗邪无力),二是正虚生邪而发病(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三是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侯性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的基本概念。与正气相对,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如六淫、七情内伤、疠气、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外伤等等。2、邪气的作用。一是导致生理功能失常,二是造成脏腑形质损害,三是改变体质内型。3、邪气与发病。一是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二是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三是影响病情和病位,四是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

(三)正邪相搏的胜负与发病1、决定发病与否。正胜邪退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2、决定证侯类型。正盛邪实,多形成实证;正虚邪衰,多形成虚证;邪盛正虚,多形成较为复杂的虚实夹杂证或危重证。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与发病。气候因素(春易伤风、夏易中暑、秋易伤燥、冬易感寒),地域因素(如西北气候干燥寒凉,多寒病;东南气候温热而潮湿,多发热病或湿热病),生活工作环境(典型的是尘肺),社会环境(好多因素可影响人的情志活动)2、体质与发病。影响发病倾向(体质强不易病,体质衰正气弱则易受邪发病),影响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阳虚之体易感寒邪,阴虚之体易受热邪,肥人或痰湿内盛之体易感寒湿之邪,易患眩晕、中风之疾等),影响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之体易热化形成湿热证,偏阴质者易寒化而为寒湿证)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好,情志舒畅,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则正气强盛,邪气难以入侵。

三、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机体感受病邪后随即发病(感邪较盛、情志遽变、感受疠气、*物所伤、急性外伤)2、徐发。徐缓而病的发病类型,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事失节、嗜酒成癖等)3、伏而后发。指感邪后,邪藏体内,逾时而发的疾病类型(如:狂犬病)4、继发。指在原发疾病未愈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继发病必以原发病为前提。5、复发。指疾病已愈,在病因或诱因的作用下,再次发病。(重感致复、食复、药复、情志复、劳复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笔记之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