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进到诊室的第一句话就直言不违:“医生,我为什么一进到夏天就流鼻血呢?”
“这种情况大概多久了呀?”接诊医生是一位资深中医师,一边伸手把脉,一边看舌苔。脉洪滑,舌苔*腻。这此夏三月天,应该是少阳经受犯,肺气蕴热,肾阳虚,鼻之窍失润,气血不养而崩漏,故鼻出血。
虽然是夏天季节,患者依然西装革履,裹得严严实实。似乎来自另外星球,寒暑不分。
“是不是经常夏天老呆在空调房里面呢?”老中医看了眼前的患者,面色恍白,形容消瘦。
“是的,还特别怕热,爱喝极冰的冷饮。容易生气。”患者及时回应。
老中医一边认真翻阅患者病历,一边低头沉思。该做的检查已经反复做了多次,血常规没有问题,贫血引起的可能基本排除,凝血功能无异常,应该不是血液功能异常,骨髓穿刺未见异常,鼻窦CT也只是提示鼻窦粘膜增厚,这和鼻出血没有基本没有联系。
“该做的检查一个不漏,医院也都去了。”患者似乎有点失望“每一年夏天鼻出血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准时到来。”
“你从现在开始,每天尽量避免在空调房里活动,多到户外运动,多出汗,不要吃生冷食物,保持良好心态,一周后再来告诉我病情变化情况。”老中医没有动笔开一付药,只是叮嘱患者回去注意事项。
“看病不开药,这不是敷衍我吗?”患者将信将疑而又自言自语的挠头离开,似乎有点被怠慢的不满。
其实,老中医的医嘱不是随性打发患者,而是蕴含着*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精髓。
《*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是指“立夏”到“立秋”前这三个月。
这三月,“此谓蕃秀”,所谓“蕃”就是层层叠叠的样子。夏天则是枝叶茂密,在老树上出现了新的枝。
秀是个象形文字,怀孕的“孕”上面一个“乃”下面一个子,而秀是下面一个“乃”上面一个“禾”,就是植物怀孕了的,开始孕育果实。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一升一降,天地就像一对情侣一样热烈地拥抱。
到夏天万物开花结果,这个时候比春天仅仅开花更殷实,所以叫“万物华实”。
夏天要根据天地的变化来调整作息时间,“夜卧早起”,晚睡,早起,因为昼长夜短。“无厌于日”,夏天激烈、奔放,要亲近太阳。
我们在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还要开着空调;出门要抹着各种防晒霜,打着遮阳伞,就是不亲近太阳。而为什么要太阳浴,儿童缺钙要多晒太阳,无不是*帝内经朴素观点的新含义。
夏天本就该热。植物要华而实,想孕好果子,必须要在夏天受热才行,否则成熟不了。人的生理发育跟自然是同步的,如果光有秋收、冬藏、春生,没有夏天的热烈,很多人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影响。
身体的阳气是生命的动力,自然界的阳气从从太阳来。可是我们到了夏天,应该不怕热,想尽办法去亲近太阳。
“使志无怒”中的“志”,它代表了记忆和志向。在甲骨文里,“志”上面是一个“之”字,心知道往哪里去,这就是你的志向和愿望。
恚嗔之心是怒气的开始,怒气形成了以后,没爆发出来的状态叫“怒”,爆发出来则叫“愤”。“怒”是肝气动了以后,被压抑的那个状态。
怎么去化解自己的怒气呢?我们可以吃一些疏肝理气的药,一般这些药物都有些辛味儿,是发散的。最好是去找医生调理一下,也可以去药店开一些成药或者是汤药,比如舒肝丸。
“使华英成秀”,英是草字头底下一个央字,“央”是最高点的意思,子时的最高点就是央,我们说夜未央,就是未到子时。“英”就是花开了以后中央吐出的最高点,那是花蕊。
夏天,我们要利用这种热烈的天气,不要厌于日,让我们开出的那些花、吐出的蕊受精,使它怀孕、结果,这叫“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泄”是无形能量的流失,而能看得见的水泻、大便溏泻则是“泻”,分别指的是无形和有形的能量流失。
如果整天开着空调,开着电扇,结果气没来得及出去,虚邪贼风就先窜进你身体里了,所以夏天是非常容易中风的一个季节,因为你身体里的气是往外泄的。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我们要“四气调神”,跟着自然天气的变化去走,天气出现了什么像,出现了什么气,我们应和着走,所以保持一致叫“应”。
“逆之,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应该热,“无厌于日”,非要逆着它,伤了自己心气,好像春天杀生,伤自己的肝气,夏天,逆着天地之气走,易伤心;秋天就容易得一种病:疟疾,忽冷忽热。
这是伏寒在身体里面发散不出来的表现。这样到了秋天,就没东西可以收获了。华英成不了秀,没有孕育。春华为什么没有秋实呢?因为没有夏秀,没有好好地、热烈地让她去秀,所以就“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在夏天,人体内的阳气和能量是往体表走的,是要出汗的,这时反而是肚子是凉的。越到这个时候,你就越要吃热性的东西。我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为了温暖肠胃。
《*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在以*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患者按照老中医的说法,患者一周之后来到门诊,摸脉象沉稳,洪而不数,查舌淡红苔均匀乳白,看面色如春,鼻腔粘膜红润。
其实,这不是神话中医,现代西医也讲究个人生活习惯以及避免暴饮暴食,生冷过度。西医很多疾病治疗都提倡行为干预,比如胃病,强调情绪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发胃病;胰腺炎糖尿病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和个人饮食行为有关。这些理论和古代医学是同族同根的渊源,而绝非是乱攀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