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有星空,星空下万物生长,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珍爱,每一处夜色都值得被描述。星空之下有万物,皮囊之下有重爱。
如果说最近这几年看过的书中,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书,那肯定是非蔡崇达的《皮囊》莫属了。这本看似小说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给人太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皮囊》先后得到著名青年作家韩寒、香港歌手刘德华、《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李敬泽的高度评价。作者以简明的叙事风格,语言精简、冷峻,透出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皮囊》一共收录了蔡崇达的《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14篇作品和一篇后记。
作者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福建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故事背后体现的是人与人之情的温情,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变得的残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皮囊》,分享与作者情感最为密切的三个人物的故事,感受作者冷峻笔调风格下的别样人世温情。
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万里挑一。
作者笔下的阿太是个活到九十九的牛人,即使是临走前也是乐观的,丝毫不觉得人世间的苦难是受罪。
1.阿太的生活观: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她敢摔死未杀死的鸡还说“别让肉体再折磨它的灵*”。她切菜切到断手指头,自己像个没事人一样,说“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而作为后人们则慌张不已。她把年幼不会游泳的舅公丢进海里让他自己学会游泳,差点溺死,还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的举动不为我们所理解,在我们眼里她就是一个“铁石心肠”的狠人,可我们又不得不认同她的观点: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的确,生活不易,光知道有副好身板,却不懂得利用,那还真就是一副臭皮囊。
所以阿太每回外出几乎都是靠双脚去走,从不肯雇车,如果违背她的意思,她就生气说: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多么倔强的阿太,从不吝惜自己的皮囊,只有能利用上皮囊的从不肯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在她眼里,皮囊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用皮囊,否则光有一副还皮囊,最终也是赠送于*土大地了。
在阿太眼里,生命本应该也是轻盈的,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生命轻盈,生活才能精彩,可人生在世谁能做到“轻盈”二字呢。所以在肉体和欲望的连累下,生活才会诸多抱怨和不安。其实,阿太就是一种简单的生活观,不为物质和欲望所左右,只为内心而活,懂得使用皮囊的作用,成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心不为形役,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最好境界——随性而为。心就是灵*的自由,它不应该成为牵绊你身体的缘由。只有灵*自由的人才能活得精彩,失去自由的灵*那又怎能拥有一副好的皮囊呢。
2.阿太的生死观:因为我舍得——豁达、乐观。
阿太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女儿五十多岁发病去世,她很坚强,很乐观,一会掀开棺材看看女儿,一会看看厨房的祭品准备的如何,看到没杀死的鸡就用力摔死它。阿太丝毫没有想不开,在葬礼上也没有哭一声,就算是看着女儿的遗体火化了也显得甚是平静。面对“我”的质问,她说“因为我很舍得”。
正所谓“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这种懂得生死有命,生活就是充满无常,让人不禁觉得生死就是这么回事。所以,阿太是一个智慧的老人,看透生死又有何惧呢?她对生活的坚毅和勇气是让很多后辈人所不能及的。
就在阿太去世后,“我”和母亲抱头痛哭,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话是: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我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在阿太看来,死并不可怕,也不是什么折磨的人的难事,看透生死的人才能从容面对生死。生命本就是无常的,如果纠结于生死,那人生又能获得什么意义呢?因为阿太舍得生与死,舍得离别,所以她带给我们的生死之观是积极乐观的。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阿太就是世俗人种的“陶渊明”。
生命不会因为你畏惧死亡而不会产生死亡,畏惧死亡反而会受死亡的困扰。只有直面生命不能缺少的死亡,才能在余生中活得自在随性。没有舍哪有得,不畏惧死才有生的精彩。
皮囊之下有重爱,阿太留给我们的就是率真随性的生活观,不为这一副皮囊而累,应该要用皮囊创造出美好的价值。皮囊来去无法强留,只有学会舍得,看清生命的无常,那一切的不美又何尝不会不美呢?旷达乐观的生死之念,才是皮囊之下最美好的价值理念。
母亲:你许我爱情方寸之地,我报你一世恩爱永恒。
母亲是一个固执但又有些可爱的人,为了心中那份纯真的爱与承诺,即使知道房子建起来不过半年或者一年,又要拆掉的情况下,仍然要花光积蓄去建房子。在她眼里,房子是她与父亲的一辈子爱的港湾,只有圆满了,她心中的爱与承诺才算圆满。
1.纵使有千难万阻,也要做一回扬眉吐气的人。
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能比房子更让她觉得有面子的事情,可南北两面风格各异的房子,尽管是四层,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不再能成为她的骄傲与荣耀。她需要一种高度统一风格的房子来展示自己,表达即使是家道中落,也还有能力做到独领风骚。
为了改建新房,家里都付出了极为惨痛的生活经历。姐姐因为家里出不起嫁妆而在适婚的年纪遭到男朋友的拒绝;全家人吃了数不清次数的母亲捡回来的菜叶子;许多次熬不住时母亲想喝药一走了之的念头……可这一切最终都熬过来了。在母亲的固执下,老房子拆了一半又建了新的一半。
最终房子在母亲前后两次的坚持下完成了,全镇第一座四层楼的房子,这是属于母亲的荣耀时刻。可母亲建房的理由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个病瘫的父亲,因为在她心里她始终这样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不管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这个家是由他发起来的,那就没理由在他手里衰落下去。所以母亲才千辛万苦,千方百计要闹着建房,她是在给残疾的父亲长脸,她更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健全的完整的,而不是前后不统一残缺的,她需要的是整体的完整的。无疑,房子就成了最佳的代表与象征,房子就是家,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房子。
母亲做到了,母亲让父亲在残疾之年也能扬眉吐气。正是年少你许我方寸之地,我应你一生承诺。母亲用自己的艰辛建全了房子,照顾了瘫痪的父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家。
2.爱情总是简单而又美丽,承诺总是沉重而又长远。
母亲与父亲的爱情并没有什么美丽可言,可母亲却被父亲的承诺给深深吸引。他们第一次见面,父亲拉着母亲在还没有建房子的土地面前说“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一座大房子”。母亲相信了,她相信了眼前这个给她爱的男人,相信了自己的爱情。
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承诺,女人一旦相信,那这个男人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努力奋斗加以实现的。
果然,父亲没食言,尽管他没有一次性把它建成高楼,但也至少把土地买下来,分批次建成了模样怪异的四层的楼房。这算是完成了他对母亲的承诺,这是父亲的辉煌,更是母亲的辉煌与荣耀。
就在父亲还想做得更好之时,他遭遇了疾病,留下了模样怪异和前后风格不统一的房子。这成了母亲的心病,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完成这个父亲未竟之事,也是她的未竟之事。在母亲看来,盖一座大房子是父亲对她的承诺,也是他们之间爱情的一种契约。这种爱的契约没有完成,就意味着父亲对她的承诺没完成,这是关乎父亲尊重的事,父亲无法完成了,她来替他完成。
所以,《母亲的房子》里,房子对于母亲而言不再是单纯的房子这么简单的意义,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在上面。房子是她与父亲爱的象征,是父亲对她许下承诺的象征,更是她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活下去的象征。在这个爱情的方寸之地上,最初的房子石门上就是用他们两人的名字来命名的,所以母亲要用她的执着完成了父亲对她的承诺,完成了她对父亲的承诺,完美的爱情契约。
父亲:不更世事的年少轻狂,终究抵不过人生无常。
父亲是个豪气的人,也是个易于颓丧的人,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更多的是选择逃避。可他最终无法逃避疾病的追随,抵不过人生的无常。
1.瘫痪前:豪气薄天,许下年少轻狂的承诺,赢得了爱情,赢得了虚荣,最终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如果没有父亲的豪气薄天,对母亲许下那一时诺言,那可能母亲不会嫁给他,也就不会有我们姐弟们。在年少轻狂的承诺面前,父亲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他也努力去实践对母亲的承诺,结婚三年后,买下了地皮,盖了前面一百平米的,留下偏房以后再修。面对家里欠下几千巨款,父亲丝毫不觉得担心的,常说“还钱还不容易”。
可随着“我”的超生,父亲丢掉了公职,还罚了三年的粮食配给,此后,父亲在家颓丧了三年。三年后父亲去宁波当海员,又三年父亲回来了。
他再次修整了未建完的房子,雇石匠把自己的名字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这是一座以父亲和母亲名字命名的房子,这是父亲人生的高光时刻,是母亲人生的幸福时刻。父亲算是彻底完成了当初对母亲的承诺。父亲在这场博弈中赢得了母亲对他死心塌地的爱,赢得了四方亲朋好友的对他的称赞虚荣。
父亲为了年少轻狂的承诺是付出了代价的,丢失自己的公职,这在那个年代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为了承诺,丢了宁波海员的工作,做了不应该做且又处理不好的事。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父亲仿佛失去了以前的神采,做什么都不顺利,不管是开酒楼、海鲜馆、加油站都没有成功的。生意也越做越小,越做越失败,在失败中父亲变得毫无斗志,就像一个被生活打败得体无完肤的老人。最终倒在失败的路上,成了病魔的俘虏。
2.瘫痪后:跌跌撞撞,努力做一个好父亲却抵不过生命无常。
父亲在“我”读高二那年突发中风,摔倒了,导致半身瘫痪,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一向要强的父亲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可在病魔面前谁又能活得轻松呢,都是跌跌撞撞的。
开始自欺欺人的认为这病过一两月就能好,大家都掩饰的很好,可行动之后一家人都显得尴尬。大家彼此知道是好不了中风,可生活有时候不就是需要一点“阿Q精神”嘛,所以,一家人都真的愿意去相信父亲的病会好起来。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摩托车这么久没开,还在吧。等我好了,给你买一辆,我载你母亲,你带你姐姐,我们一起沿着海边兜风去”。
事实谁都不能掩盖,全家人演戏的戏码终归无法到头,当母亲给父亲拐杖时,父亲不愿意接受现实,拿起拐杖打了母亲。一阵喧嚣之后,父亲接受了自己瘫痪的事实,可却依然相信通过运动能让自己恢复如初。于是一家人又陪他演这样一出运动恢复健康的戏码,谁都无法预知演戏结束之后,又会面临怎样的窘地。
随着锻炼运动日子的增多,父亲的瘫痪并没好转,一次台风成为打破幻想秩序的契机。父亲在绝望中真正接受了自己的中风瘫痪,接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他不再伪装坚强,放下虚伪的面具,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为一个可爱的老小孩。他害怕死去,因为有家有家,人但又渴望死去,不想拖累家人。
人生无常,生命无端,来去自由,谁都不能限定,在没有征兆的日子里,父亲走了。“我”不愿意他走,但也不愿意看到他受罪,在痛苦的责骂声中,声泪俱下,又哄好他一路走好。
父亲一生都在努力去做一个好父亲,即使在病后瘫痪之时,他也努力的让自己活得有希望。可命运难如意,生命总无常,在跌跌撞撞的一生中,父亲辉煌过也失败过,努力过也颓丧过,但总而言之,他不失为一位好父亲。
所以,在《残疾》中,父亲用年少轻狂的诺言俘获了母亲和爱情,许下了一时的承诺,倾尽所有为母亲达成了承诺,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尽管他有过失败和颓丧,那他依然是一位好父亲,面对生死无端,命运无常,他是积极的,希望自己能过得好起来。
结语:
《皮囊》一书,我选取这三个最动人心的故事作为讲述的对象,阿太的豁达乐观,母亲的为爱执着,父亲的向阳而生,让人不由得心生敬佩。皮囊之下有重爱,阿太爱的是灵*,母亲爱的是完整,父亲爱的是生命。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看懂生命的坎坷与价值,看懂之后,生活才有寄托,生命才有魅力。